青海切换
新闻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经济发展的成就、经验与启示
2019
11/13
11:03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不仅为青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决定性基础,而且为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是确保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青海是“中华水塔”“三江之源”,是全球生态系统的调节器和气候变化的启动区,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物种、基因、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湿地面积居全国首位,可可西里是我国最大、全球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地。70年来,省委省政府不断深化对青海生态功能和地位的认识,主动调整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从2007年12月提出“生态立省”,到2012年5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再到2018年7月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立足于生态保护优先”,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之路。这是青海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也是凸显国家战略格局中青海地位的必然选择,是青海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促使治青理政方略提升到一个新境界。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为保护好高原生态环境,青海实施了地域涵盖青海大部分地区的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制定并实施了《青海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稳步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初步走出了一条富有三江源特点、青海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创制新之路,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筑牢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做出了青海贡献。

(二)挖掘发挥比较优势是青海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个地方能否建立并增强自身的比较优势,是该区域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和成就,我们发现,青海发展的每一步无不与探索和挖掘自身的比较优势相关联。西部大开发以来,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矿产资源丰富、水电资源廉价、草场资源广阔和旅游资源潜力巨大的资源禀赋优势,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力度,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总量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青海特色的优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是青海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也是青海进位赶超的不竭动力。西部大开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进一步深化对青海比较优势的认识,紧紧围绕青海生态、稳定和资源等方面在全国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向绿色要持续发展的“红利”,先后制定了“三区”战略、“四个转变”新思路,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全方位探索了符合青海实际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依靠投资拉动是青海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举措

各国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靠投资带动是落后地区实现经济起飞所经历的一个共性特征。青海作为欠发达地区,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必须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70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刻把握青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判断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对投资的客观需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全力推动投资规模的快速增长,极大提高了投资对青海跨越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在投资的拉动下,我们建成了一大批事关民生的重大项目,有力改善了基础设施长期落后的局面,不仅夯实了青海经济发展基础,为把青海发展带入新的、更高的层次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条件,而且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质的飞跃,青海进入了发展建设力度最大、城乡面貌变化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水平的必由之路

从历史经验来看,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个国家优先转变发展方式,就能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西部大开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按照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向,大力推动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向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转变;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力度,构建在西部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有色金属、油气化工等具有显明竞争优势的重要产业和基地;积极打造大美青海外宣品牌,打造全国高原生态旅游基地;大力促进金融业快速发展,着力提高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初步实现了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的转变,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

(五)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是青海实现共享发展的本质要求

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有利于城乡和各地区比较优势保持合理有效发挥。70年来,省委省政府综合评价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及潜力,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不断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强力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加大柴达木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与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打造环青海湖地区全省生态旅游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示范区,推进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建设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通过统筹区域协调,各地区发展方向更加明确,特色更加鲜明,初步形成了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通过统筹城乡协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农牧业互补发展、农牧民收入大幅增加、农牧区和谐繁荣的新景象逐步呈现。

(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保障和改善民生,关乎人民群众福祉,关联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70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大的经济任务和重要的政治任务,以小财政托起大民生,集中全省75%以上的财力用于改善民生,高质量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高水平均衡发展社会事业,高层次完善民生改善保障机制,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各族人民。

四、几点重要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深化省情认识,认真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不断积累等重大风险挑战,推动三大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青海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回顾青海经济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深刻总结青海70年沧桑巨变的历史逻辑,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深刻启示是:

(一)必须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坚定“四个自信”,努力谱写中国梦的青海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70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植根于青海大地,带领各族人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中央顶层设计与青海省情实际结合起来,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抓好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创造了青海经济发展的人间奇迹。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发展的历程充分证明,只有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牢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谱写中国梦青海篇章开辟光明前景。

(二)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青海高寒缺氧,底子薄,基础差,经济落后,发展不足,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所有特点和困难。70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牢扭住发展这个“牛鼻子”,主动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在更范大围、更高层次、更宽视野上谋划发展思路、谋求发展良机、谋取发展实效,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积极化挑战为机遇、转潜力为实力、变困境为佳境,走出了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建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发展的历程充分证明,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打造青海自身特色优势,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力,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牢固的基础条件。

(三)必须始终推进改革创新,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改革创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也是推动青海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秉持“青海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改革开放不能落后”的信念,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滚石上山的魄力和勇气,相继推出一大批重大改革举措,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亮点纷呈的良好态势。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低保标准、扶贫标准“两线合一”,首开草原生态补奖挂钩先河,分级诊疗制度、公立医院改革、“先住院后结算”模式等走在全国前列。全面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一大批牧民从草原利用者变为生态管护者,形成了青海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发展的历程充分证明,只有始终沿着党中央确定的改革之路,持续推动思想解放,努力以改革红利弥补区位劣势,加快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才能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潜力,才能为新青海建设提供不竭动力,才能确保青海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必须始终深化省情认识,以深入践行“一优两高”引领新青海建设

省情是特定时空条件下一个地区基本状况及其特点的总和,是制定区域大政方针的决策基础,是我们走出一条符合青海实际、奋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前提条件。省情既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又有变化发展的一面,省情认识无止境,只有在立足省情、认识省情、把握省情的基础上,才能客观看待自身优势,辩证对待自身劣势,制定科学的发展定位与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形势,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持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和把握,客观看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青海的具体体现,认为青海最大的机遇是政策、最大的价值是生态、最厚的底蕴是资源、最强的动力是改革、最佳的路径是开放、最宝贵的财富是精神。与此同时,地处高原是青海的区位短板、发展不足是青海的现实之困、区域差异是青海的协调难题、转型缓慢是青海的发展瓶颈、人才短缺是青海的最大制约、社会治理是青海的压力所在。基于这一新判断,明确提出了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的重大战略部署,开辟了对青海省情认识的新境界,实现了青海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符合党和国家对青海的殷切期望,凸显了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作用,具有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于打造青海自身特色优势、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力、影响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是引领青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行动指针。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发展的历程充分证明,只有在发展中不断深化省情认识,进而为各项事业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才能在开启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征程中,推动“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一优两高”战略部署落地生根,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青海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分别为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