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切换
新闻
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进青海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孙发平 蒲文鑫
2024
07/08
16:58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进一步强调:“坚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手抓,广泛应用新技术,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为青海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探索建立具有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引领青海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生产力大幅跃升都是源于科技革命而形成的。每当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时,生产方式就会发生前所未有的更迭,带动产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新样态。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先进的科技成果难以充分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是当前青海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一大症结,因此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两手抓”,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立足盐湖资源禀赋,通过连续不断的科技创新与突破,能够大力推进盐湖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助力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不断迸发新动能新活力。依托品类齐全的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科技创新作为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关键变量,不仅能在以能源革命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引领效应,更承载着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青海智慧的重大使命。

把握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要素的重点在于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一是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实现生产力系统质态跃升。要大力发展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使数字经济与产业“四地”建设深度融合。二是聚焦技术攻坚,推动成果落地。支持针对青藏高原特殊环境和资源的基础研究,开展关键技术攻坚,促使科研成果能够有效解决“卡脖子”难题,转化应用于产业链条。三是重视人才培育,筑牢创新根基。通过强化创新型复合型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发力的科技创新联合体,打通一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有效路径。

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引领青海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

新质生产力是以新兴产业为主要载体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催生出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又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载体,二者相互促进影响,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加快建设产业“四地”,需要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传统产业是青海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因地制宜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不仅可以降本增效、焕发新生,还能为青海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新兴产业是激发青海经济内生动力的源头,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可以摆脱对传统资源型经济的过度依赖,还能提升青海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

把握新兴产业这个主要载体的重点是以产业“四地”建设为主引擎,广泛应用新技术,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展望布局未来产业。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智能化水平。要针对金属冶炼、基础化工等传统产业及传统制造业,通过技术改造和装备更迭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推动工业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借助新兴互联网技术使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青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抢抓全球智能算力需求激增和国家一体化算力体系建设重大机遇,主动融入“东数西算”布局,大力发展以绿色算力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推动大模型产业落地。同时,大力推广光伏、风电、锂电和氢能等新能源技术,加强产业链建设和优化,促进光伏制造、锂电储能等产业链条协同发展。三是谋划布局未来产业。立足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探索开发航空航天、电池储能等未来产业发展;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目标,深耕生物科技、植物药物、食品原料等科技领域,为未来医疗行业、食品安全等行业开辟新赛道。

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向

新质生产力是以绿色发展为基本方向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离不开绿色生产力的含“绿”量,绿色发展是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根本之策,也是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的长远之基。

保护生态环境是青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是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底色,绿色发展是高品质生活的目标方向。因此,大力推动绿色发展不仅是青海转换发展动能的必然选择,更是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把握绿色发展这个基本方向的重点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一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升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水平。确保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升青海“碳汇”能力,形成现代化新青海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二是提升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水平,拓宽“两山”转化通道。秉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原则,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绿色品牌,收获绿色经济财富。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延伸产业链,创新文旅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催生生态红利,再反哺生态保护。三是聚焦青海特色资源禀赋优势,开辟绿色发展新赛道。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和新型能源体系,培育绿色低碳、生态友好产业集群,推动实现环境友好与经济效益双赢。着力推进“零碳”产业发展,提倡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推广与使用,推动各领域节能增效。

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引领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

新质生产力是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重要标志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性阐述:“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与原创性、颠覆性技术进步紧密关联,契合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特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需要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配置效率的提高,契合新质生产力的“高效能”特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与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契合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特征。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青海,盐湖资源的勘探开发,生态环境的修复保护,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加工输出,绿色算力基地的建设运营,都离不开新劳动者,即不同于传统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技术工人,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人才;离不开新劳动对象,即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高端智能设备,还包括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和新劳动对象;离不开新劳动工具,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自动化制造设备等;离不开新型基础设施,就是要适应科技创新范式变革、模式重构的新需求,统筹布局大科学装置,围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优化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完善新型基础设施。

生产力各要素的高效协同,将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青海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要素保障。把握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这个强力支撑的重点是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提高。一是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形成以产业“四地”中产业关联度大、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为重点、以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为骨干、以一大批专精特新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实现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二是推进生产组织方式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构建能够精准对接、高效协同、共创共享的产业“四地”高端化运营组织架构。三是围绕“高品质、高性能、高安全性、高环保性”新需求,聚焦盐湖资源、清洁能源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促进精准供给和优质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高质量供给更好引领需求,促进供需动态平衡。

改革开放:新质生产力引领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保障

新质生产力是以改革开放为坚实保障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青海作为内陆省份,面临的发展挑战与沿海地区有所不同,改革开放对于其经济社会发展尤为重要。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青海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胸怀“国之大者”,锚定目标任务,奋发有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科学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辩证法,既狠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又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扫除障碍,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青海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青海,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把握改革开放这个坚实保障的重点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继续加强对内合作,持续深化对外开放。一是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以产业“四地”建设为主阵地,深化数字经济等各重点领域经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完善的制度性保障体系。二是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牵引,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明确生态保护主体责任,完善生态保护治理修复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统筹规划和改革创新绿色金融发展,形成多元化投入治理机制。三是加强东西部协作,推动区域联动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和特色产业,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化对口援青协作机制,提高先进要素的吸引力,推动省内外资源的全面协调发展。四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对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盐湖产业、清洁能源、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资源优势,加强与中亚、南亚、湄公河流域国家的国际对接,实施精准化的绿色产业合作渠道,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在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挖掘潜在的新质生产力,再通过新质生产力提升青海特色产业外向发展的竞争力。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