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切换
新闻
着眼未来,青海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
2014
02/28
18:15

 冬日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寒意正浓,而在县农广校正式启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启动仪式暨第一期疏菜班里,却暖意融融。

“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的进一步深化,大批的农村青壮年劳力走向城市,农业发展面临后继乏人的严重局面,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解决好这一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惟一出路就是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农牧业发展的职业队伍。希望大家通过培训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种养殖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职业农民。”省农牧厅科技处副处长毛建梅,就学员们提出的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以及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扶持政策等做着详细的阐释,赢得学员们阵阵掌声。

有学员高兴地说:“政府下来办班,科技扶贫,促使我们种田科学化、产品优质化,让我们从普通农民变为技术农民,从技术农民成为有责任感、有文化的农民,还能帮助乡亲们致富发家,成为这样的农民我们很自豪!”

为加快培育新型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进一步增强农村牧区发展活力,2013年根据农业部的部署,在我省大通、互助、乐都、格尔木四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确立了“中职教育”的办学机制,即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平台,实行弹性学分、农学交替的办学机制,开展为期三年的非全日制成人中等职业教育。在培训对象上逐步由千家万户向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16-50周岁的种养殖大户、农业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经营者和管理者转变;在培训方式上从短期的生产环节培训向产前、产中、产后发展的系统教育培训模式转变;教学方式采用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媒体资源、统一考试考核,通过培训取得中等教育学历证书和技能鉴定证,为我省培育职业农民探索路子。截至目前,四个县市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共开设设施农业生产、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现代农艺技术、农产品营销与储运、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5个专业20个班,培训职业农民1000人,培训工作正按计划有序展开。

记者从省农牧厅了解到,我省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省级方案下达后,各试点阳光办也制定了各自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树立“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的培训理念,与受训农民签订了自愿接受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合同书,并明确了受训农民的责任义务。按照条件,互助450名、乐都300名、大通200名、格尔木50名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完成了在教育厅的注册。为确保工作健康开展,积极争取财政支持,2013年共落实省财政配套资金200万元。

大通县针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大量转移,农户兼业化、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务农人口老龄化、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等问题,制订出台了《大通县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暂行办法》,做到以政策激励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在县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在原有700多平方米教学楼的基础上,新增1135平方米的农广校教学楼已开工建设,完工后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各种教学需求,并与3家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作为职业农民教育实习基地的协议书,保证了上课有教室,实践有场所;建立了以农广校教师为专职教师,聘请农牧系统内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农技人员为兼职教师的大通县农牧民教育培训师资库。

新年伊始,格尔木市农广校不失时机地利用冬闲时间,开展了《新型农民素质与礼仪》、《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理论知识培训工作,并对第一学期的三门课程进行统一考试。为开展好本学期的培训工作,保证优良的师资队伍,学校聘请了一些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为学员授课,并根据学员的文化基础整理出由浅渐深、通俗易懂的教案和多媒体课件,保证学员能够听懂、看懂、学懂,学习起来得心应手,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这个群体决定着农牧业现代化的前景。”省农牧厅相关负责人说,为此,我省把培训作为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的基础和着力点,从培训谁、培训什么、怎样培训三个方面突出职业性;把培育与促进特色效益农牧业产业发展结合,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一个区域性特色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据了解,5个专业的教学计划,经教育厅批复后下发四个县市区农广校执行。教学计划中明确提出了采取集中授课、自学、多媒体视频讲座等模式开展理论教学,学时占三分之一,采取田间指导、农民田间学校等模式开展实践性指导教学,课时占三分之一,生产实践和观摩考察占三分之一的非全日制成人中职教育模式。

目前我省已组织完成了《青海省农牧业种养大户和家庭农牧场培育扶持暂行办法》和《青海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扶持管理暂行办法》等后续扶持办法,力争在五年内实现所有地(市)和县(市、区)农广校全覆盖;将教育培训工作重心下沉,教学班延伸到村,挂牌的村级教学点覆盖率达到100%;专兼职教师队伍扩大到3000人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积极探索与省内外农业高等院校联合办学模式,推进职业农牧民的高等教育工作,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