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切换
新闻
青海打造特色工业经济仍面临结构性深层次矛盾
2014
02/27
18:07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余年来,青海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依托资源优势扩大传统产业规模,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逐步构建起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新型工业体系。然而,随着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和生产要素、市场环境出现的新变化,在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新一轮经济转型关键时期,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深层次矛盾仍然是青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最大障碍。

——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形成 后发比较优势显现

青海省经济委员会提供的统计信息显示,2013年,青海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19.7亿元,同比增长12.6%,总量首次突破千亿元。至此,青海工业经济已经实现连续14年的两位数增长速度。

“我省基本形成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工业发展比较优势和内生动力明显增强。”青海省经济委员会主任朱建平说,目前,青海省规模以上工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8%,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6%,而工业领域贡献税收占比更是高达65%。

青海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大省,据地勘部门统计,青海境内已探明有储量的矿产资源超过100种,其中11种矿产的储量居全国首位。然而,由于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工业基础薄弱且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一直以来都是青海省经济发展的短板。直到2000年,青海全省的工业增加值只有80亿元。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青海省确立了“大力发展水电、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四大支柱产业和积极发展冶金、建材、医药、农畜产品加工四大优势产业,对轻纺、机械化工业进行战略改组,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发展思路,并先后对400多家国有企业进行了破产重组,同时,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将投资的重点向四大优势产业引导和倾斜。

进入“十一五”以来,青海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业结构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整投资结构,着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和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发展优势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

2011年,基于资源禀赋和既有产业基础,青海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投资5000亿元,着力构建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有色金属、油气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钢铁、轻工纺织和生物十大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按照这一思路,到2015年,这些产业将贡献工业增加值1200亿元。

根据青海省统计局最新的统计数据,2013年,十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增加值已经超过了560亿元。与此同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青海省高耗能行业占比有所下降,而新能源、轻工业、装备工业等新兴行业则呈快速增长态势。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孙发平分析认为,青海在太阳能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有色金属资源以及冷凉气候、民族文化资源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在围绕这些资源形成产业体系以后,青海工业经济就具备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受资源型工业特点和市场要素等因素的制约,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青海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结构性矛盾。

——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关键在破解“结构性矛盾”

基于粗具雏形的特色产业体系和工业园区布局,青海省提出,2014年,青海将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深度推进创新驱动和两化融合,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全力打造青海工业经济的“升级版”。有关人士分析认为,与之前10余年的“打基础”不同,青海工业经济在下一步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将长期存在。

“从青海的产业结构看,以资源型、原材料型为主的工业体系对外部市场的依存度较高,随着市场决定性作用导向机制进一步落实,电力、天然气、运输、环保等领域价格改革不断深化,青海原有的资源、土地、电力等比较优势将相对减弱”,朱建平说,此外,地处内陆高原的青海远离市场,处于产业上游,反映市场变化的滞后性明显,应对经济形势变化的能力也相对比较弱。

首先,受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的影响,当前青海省工业发展依然主要靠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的资源性产业和高载能产业带动经济增长,而且硅铁、电解铝等多类主导产业面临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压力大等制约因素。这导致青海产业结构仍然偏重、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

青海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青海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仍然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2013年全年,轻工业增加值仅为97亿余元,而重工业的增加值为922亿余元。由此可见青海工业经济中的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之严重程度。

其次,尽管围绕十大产业的工业体系框架已经形成,但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产业链条短、产业和企业的互补和融合度仍然不足等问题,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的状况仍然存在。工业产品加工层次低,资源优势未能得到高效利用,大多工业行业仍然停留在初加工、低端层次。

与此同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青海确定的多数重点产业都还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或产业链,导致在生产性购买和产品销售方面都严重依赖外部市场,无论在与上游供应企业的竞争中还是在与下游销售企业的竞争中都处于弱势。

此外,由于能源消耗过多地集中于基础加工业,从而导致节能降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青海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还将长期存在,推进转型升级、稳定增长和提升企业效益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朱建平说,下一步,青海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工业在发展中升级,坚定不移地走循环经济道路,另一方面,要加快技术创新和改造,通过传统产业升级、化解过剩产能和培育新兴产业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和多元支柱产业格局。

——多措并举推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针对宏观经济形势对工业经济运行形成下行压力,以及自身结构性矛盾影响日益凸显的情况,青海省提出,借助国家层面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差别化政策支持西部地区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力,2014年,青海将以调结构、转方式为重点,在不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调控机制的基础上,采取多项措施推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一、完善扶持政策,保障要素供给。在全面输理现有政策的基础上,依据市场变化和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青海今年将适时研究出台一批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新扶持政策,同时,建立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生产要素动态检测系统,通过开展“一地一策、一企一策”分类指导,确保生产要素有效配置,增强工业运行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优化投资结构,推进产业链项目。围绕110个工业重点项目和100个重大科技进步项目,加快推进盐湖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以及以烯烃项目为主体的煤焦化--煤焦油精深加工--多气来源制甲醇-烯烃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等循环经济项目建设,以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另外,在传统产业领域、新兴产业领域和企业创新领域分别实施30个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项目攻关,推动重点技术成果向产业化转变。

三、通过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加大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的引进力度,破解制约产业融合和延长产业链的技术难题,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综合化和精细化方向转变,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四、化解过剩产能,强化节能降耗。一方面多措并举优化存量产能,另一方面提高标准对落后产能进行淘汰,电解铝行业就地转化和铝产品深加工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铁合金行业则重点推进硅系、铬系铁合金企业的兼并重组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在严格审查企业用能总量、技术工艺和节能措施的同时,对节能降耗不符合要求的工业企业实施惩罚性电价,并在政策、资金、要素配置方面不予支持。

五、在突出轻工业招商,引导企业向特色农产品加工、野生动植物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投资的同时,招商引资的重点转移到引进拉动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上。

此外,在财政对工业发展补贴资金的管理上,将通过整合电费补贴、技术改造、项目补助等各类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方面,并通过财政补贴资金跟踪问效和绩效考核,确保财政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