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指出,我省已初步形成生态、循环、数字、飞地“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的经济转型发展新格局。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我们要推动“四种经济形态”具体实践,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青海承担着重要的生态保护责任,生态保护是交给青海的一份历史性答卷,而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数字经济、飞地经济“四大经济”正是青海实现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共赢的重要选择。
立足青海生态优势,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坚持在综合循环利用资源中谋求又好又快发展,在保护建设生态环境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之路。让生态保护不再是被动的贡献和责任,而是一种新思维中的优势和突破。
发展循环经济是青海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要接续产业升级发展,持续构建和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以工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工程为重点,围绕促进产业链延伸、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继续谋划一批产业补链、功能配套、循环利用的项目,加强项目协调服务,加快形成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促进产业融合的低碳绿色循环工业体系。
当前,数字经济在培育经济新动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们要发挥能源、区位优势,整合现有产业、企业和产品,与国际国内市场耦合,发展平台经济,谋划和推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
协调共建飞地经济是我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渠道。我们要加强资源统筹管理,在锂电产业、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方面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承接引进一批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促进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优化招商引资政策,谋划发展总部经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地区功能转型;依托对口援青等平台资源,稳步开拓省内外飞地,利用发达地区人才、技术和市场优势,让“飞地经济”为青海发展聚能蓄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支持兰西城市群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历史和现实机遇,青海在“四种经济形态”的引领下,必将实现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