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放管服”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生态环境领域而言,“放管服”改革是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保障、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顺势而为、求变求新。近年来,我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持续深化环评“放管服”,严格环境准入管控,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有效预防和控制了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为我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碧水东流。
海东市生态环境人员在生猪养殖场开展服务。
省市生态环境人员在交通工地开展服务。
生态环境人员深入企业开展服务。夏连琪 摄
事前:环评审批关口前移
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雪什藏村达尕滩的山头上,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的一片片深蓝色光伏电板把曾经植被稀少且经不住“风吹雨打”的空地装点得犹如一片深蓝色“海洋”。
这是海东市“十三五”重点项目29.5MWP村级光伏扶贫项目现场,3390万千瓦时清洁能源正从这里并网输出,让化隆县144个贫困村4237户贫困家庭“借光”致富。
29.5MWP村级光伏扶贫项目于2018年6月招标,2018年12月全部并网发电且产生收益。仅仅几个月,缘何一个项目就能快速投产,化隆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安晓龙说,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阶段,省市生态环境部门及时开放“绿色通道”,高效、便捷、及时受理办结,为项目建设争取充足时间,确保工期,间接推动脱贫攻坚。
正如光伏扶贫项目负责人任文正回忆道:“当时从项目立项到申报环评手续预想需要20多天,没想到7天就办结了,项目提前开工省了很大一部分成本。”
这只是我省不断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积极精简审批事项,依法将涉及环评方面的行政许可从5项精简为仅剩环评文件审批1项,并先后下放省级管理的水利、农林牧渔等行业领域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同时在开展登记表审批制改备案制、完善技术评估专家评审制度等基础上,建立省级环评技术评估机构,持续压缩审批时间,推行即到即受理,即受理即转办。
目前,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部门审批项目环评数量比分别为2%、51%、47%,已构建形成环评审批项目少、备案项目多,省级重点管控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环境风险较高项目,全面简化环境影响较小项目管理的环评工作机制。
不仅如此,目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审批时限已压缩一半,2019年省生态环境厅审批报告书平均时间为24个工作日。
事中:简政便民不断升级
再到化隆县甘都镇东一村的化隆县凯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建设的棚舍内西门塔尔牛、藏系羊等悠然自得,不远处尿液沉淀池、堆粪场、无害化处理池等环保设施一应俱全。
令企业负责人冶成录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在办理营业登记相关手续时,县环保部门第一时间上门指导工作,现场提出可行性建议,且运营几年来都是跟踪服务、严格监管。正如冶成录所言,正是有了他们的悉心指导才使得牲畜死亡率不断降低,保障企业稳定运行。冶成录表示,严格的生态环保制度使得环境污染降至最低,在严格制度约束和监管中才能更好地保护三江源头。
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鹏飞有色金属采选有限公司,员工宋梓杰娓娓道来。他们享受到下放审批权限、缩短办结时间等改革便利,且生态环境部门在跟踪服务过程中,建议优化开采方式,将原先的废石采坑回填变为废石综合利用,还建议实施大电网清洁能源取暖等。宋梓杰说:“企业因地制宜实施后,如今节省了很多成本,且规避了很多不必要的环境风险。”
深化“放管服”,不仅要简政放权,还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近年来,我省加强重大项目环评服务,采用提前介入、跟踪服务、主动给予业务指导等,对基础设施及民生类项目开辟“绿色通道”,采取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简化办事程序等措施。
近日,我省生态环境、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生猪规模养殖环评管理工作的通知》,对5000头以上生猪养殖项目开展环评告知承诺制试点。还着力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等项目环评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实行网上备案管理,做到即办即结,有力支持了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实施。
与此同时,省生态环境厅还全力支持我省重大项目落地,“十三五”以来,全程跟踪协调生态环境部审批引大济湟西干渠扶贫工程、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二期工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并提前介入西宁机场三期、玉树机场改扩建项目、省内重点公路等项目环评编制工作,全力推进我省重大项目早日落地实施。
正如负责玉树机场改扩建项目的青海省机场建设指挥部前期办项目经理张俊刚说:“项目评估阶段,省生态环境厅就在生活污水处理、降低大气污染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议,更有利于长远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事后:强化监管不松懈
在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夏日哈木镍钴矿地下采矿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负责此项目的青海黄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魏国说:“环保做不好,下几代人更难受。”简短的一句话,真实反映出了严格的生态环保制度对于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魏国介绍,从项目建设前期至今,环保部门持续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深入现场指导环评编制,及时办结环评批复等,一项项具体高效的工作让企业少走很多弯路和回头路。
近年来,我省在积极服务经济建设的同时,严格执行环评制度,严把环境准入关,推进差别化环境管控。在工业发展集中区实行最严格的污染物排放管控,对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新建项目执行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管理。在自然生态脆弱敏感区实施最大限度发展避让和严格的保护措施,强化建设单位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的责任落实。在沿湟流域和柴达木地区推行污废水最小排放措施,强化废污水综合利用。同时还在环境容量负荷加重区积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改善区域环境承载力。
在此基础上,我省切实强化规划环评区域环境管控,进一步优化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不断完善“三挂钩”机制(项目环评审批与规划环评、现有项目环境管理、区域环境质量联动机制),着力推进“三线一单”编制工作,特别是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项目,要求业主进一步优化开发方式,通过科学合理的论证,对生态破坏严重的露天开采调整为井工开采,并将绿色矿山建设政策和行业规范标准等要求贯穿全过程。
我省还不断强化全程监管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对重点区域企业的环境管理,持续强化重点行业监管,印发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指南,组织开展全省13条流域或片区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工作,全面系统提出流域水电开发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基流保障、水生生物保护、污染防治等措施要求。
以严格的生态环保制度规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我省将继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青海高唱着新时代的奋进曲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