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海省大力推进牧区草地生态畜牧业和农区规模养殖建设,通过良种、良法、良料,加大畜种改良和牦牛、藏羊本品种选育力度,发展肉牛规模养殖,促进了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在加大牦牛改良选育力度、强化藏羊选育、推进肉羊改良、推进规模养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青海省共向牦牛产区推广大通牦牛种公牛7900头,累计改良牦牛45万头;建立了6个藏羊本品种选育基地,共向藏羊产区推广种公羊1.38万只,累计选育藏羊100万只;累计改良肉羊31万只,继续强化细毛半细毛羊选育,累计选育425万只;通过农区畜用暖棚和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拉动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发展。全省牲畜改良面由2005年的115.23万头(只)提高到205.6万头(只),牛羊个体生产性能大幅提高,牛胴体重由78公斤提高到90公斤、羊胴体重由15公斤提高到17.3公斤以上;全省通过认定的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场达到49家。牛羊肉除满足本省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外,每年向省外销售约4万吨。
以转变经营模式、寻求草畜平衡为核心,2008年和2009年,青海省在6个民族自治州不同条件牧区选择了7个牧业村开展草原生态畜牧业试点,探索了不同形式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的新路子并取得显着效果。2010年,在全省6个民族自治州选取30个村作为示范村,300个纯牧业村作为启动村,建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牧民通过草场、牲畜、饲草料地等生产资料作价入股,将原有的生产资料以股权方式转变为投资性资产,同时通过在合作社从事畜牧业等生产获取报酬,富裕的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
青海省农区把实现牛羊肉增长作为突破口,大力推进规模养殖建设,全面建设良种羊、牦牛和肉牛优势产业带。通过推广良种、良料、良法,实行科学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加大改良力度,加快畜群周转,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良种羊产业带内推进肉羊经济杂交技术应用,提高羔羊育肥效果,降低饲料成本;藏羊产业带内以推进藏羊本品种选育为重点,大力推行工业饲料补饲育肥技术,推行羔羊当年育肥出栏生产;良种肉牛产业带内以乳肉兼用牛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为重点,提高乳肉兼用牛繁育、生产能力和育肥效果;牦牛产业带内以推进牦牛本品种选育为重点,大力推行犊牛全哺乳和工业饲料补饲育肥技术,推行犊牛适时育肥出栏生产。
记者从省农牧厅了解到,2011年,青海省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力争把生态畜牧业打造成为精品工程。全面落实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对牧民的生产资料、牧草良种补贴及牲畜良种补贴。将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与现代生态畜牧业建设相结合,以建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核心,大力推行以草定畜、合理载畜,推进转人减畜,从根本上实现草畜平衡,努力闯出一条高原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
同时,调整畜牧业发展战略,使农区畜牧业成为农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确保禁牧减畜后肉奶产量不下降,做大做强农区畜牧业,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力度,加快农区畜用暖棚建设,重点建设生猪、肉羊、肉牛、奶牛及家禽等商品基地,大力提升良种肉牛、肉羊自繁自育规模和商品生产能力,提高生猪、奶牛、家禽规模养殖比重,加快农区低效畜牧业向高产高效畜牧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