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切换
新闻
青海解放7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演进及启示
2019
12/30
09:37

三、新时代(2012年至今):生态保护优先的高质量型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关于党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和规划。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战略思想,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式等基本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经济发展战略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特征在于更加注重以人民为中心,更加尊重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全面进步的规律,它的核心要义在于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也在不断深化提升。

(一)“三区”战略的实施

2016年1月,中共青海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在西宁召开,会议指出,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131”发展要求(即实现“一个同步”、奋力建设“三区”、打造“一个高地”),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从2012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到2016年,这段时间以“三区建设”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得到了认真的贯彻实施,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略效果良好。

(二)“四个转变”战略的提出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扎扎实实推进民族地区发展。”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作出“三个扎扎实实”的重要指示,殷切重托鼓舞人心,清晰路径催人奋进。2016年8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视察指导工作,精准把脉青海发展大势,提出“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亲手描绘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了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明确了青海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

省委省政府在深刻总结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深化“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认识,把“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落实到全省各项事业发展中,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6年12月,青海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体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提出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新目标,并提出了“四个转变”,即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青海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对“四个转变”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全面阐述。“四个转变”体现了对省情认识的再深化,突出了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方法路径。

(三)“一优两高”战略的提出

2018年7月23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指出,要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与时俱进贯彻“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扎实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开创新青海建设新局面。

“一优两高”战略进一步突出了生态的战略优先地位,让生态文明成为全省共同的价值追求和青海发展的鲜明标识,标志着青海省委对省情认识和发展规律认识的崭新高度。“一优两高”战略实施一年多来,全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处理好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的关系,集中力量办成了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利长远的大事要事,各项工作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总体而言,从“三区”战略到“四个转变”再到“一优两高”战略的演进,反映了我省经济从中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演进。比如,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2865.23亿元,是2011年的1.69倍,年均增速8.06%;2018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350.07亿元,是2011年的1.49倍,全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1%,相比2011年增加14.8个百分点。

“一优两高”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特别是五大新发展理念得以深入贯彻落实,标志着我省发展方式真正开始了根本性转变。体现了省委省政府跳出青海审视青海、面向未来建设青海的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标志着我省发展战略选择的思维方式更加科学了。体现了追求目标的升华。我们在优先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走绿色发展之路,通过保护和发展奉献国家,造福人民,与新青海精神相辅相成。“一优两高”战略的实施,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和发扬“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这对重塑和提升青海人民的精神状态产生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青海精神助力“一优两高”战略的贯彻实施。这更具有了理论创新的品质,更增强了顺应时代大势和发展规律的自觉,更具有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属性,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和各族人民在过去70年里不懈探索得来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见表4)

表4

四、青海解放7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演进的启示

战略是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战略演进过程既是一个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青海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演进到今天的程度,是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长期艰辛探索的结果,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经验教训,饱含着许多发人深省的启示。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省情是制定和实施正确发展战略的前提

发展战略与发展条件、发展环境密切相关。正确认识和把握省情,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发展战略的客观依据和根本前提。所谓省情,就是指在一个省的范围内,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客观情况的总和,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状况,历史源流,经济现状,科技文化教育状况,内外环境等。省情是一个综合的、有机的、发展的系统。青海解放70年来,我们对省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螺旋上升的过程,期间既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也有违背发展规律的主观主义认识,但总体上反映了我们对青海省情认识的日益深化,从而使我们对青海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规律的把握日益成熟,发展战略的思路日益清晰。从成功的一面看,比如,在解放初期一段时间里,我省对省情的认识主要是“地大物博、一穷二白”“多民族、纯农牧业省份”。基于这种认识,在经济上提出“国民经济以发展农牧业为主”,在发展次序上是“畜牧业第一,农业第二,个体手工业第三,工业第四。”那么,改革开放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们对省情的认识主要定位在“经济穷省、资源富省、人口小省、民族大省”上,因而资源开发成为这一时期发展的主要举措。进入本世纪以来,对生态地位的认识逐步纳入青海省情认识中,从“重要任务”到“重要责任”再上升到“三个最大”(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上,进而形成了“生态立省”“生态保护优先”的战略思路。以上这些对省情的认识基本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对省情的认识也存在不全面、不深入、不科学的问题,也曾出现偏差。比如,在“大跃进”期间,我们严重脱离省情实际,盲目提出在农区大炼钢铁、在牧区“社社开荒,队队种田”的口号,提出要把牧区建成“主要农业基地”,结果使我省经济发展遭受到严重损失。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省对省情的认识还不全面,存在着只见地下,不见地上,只见“硬”资源,不见“软”资源等局限性,在经济发展上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开发,产生了生态环境恶化、发展不可持续问题。实践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省情,制定的战略就比较符合实际,经济社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就会遭受挫折和损失。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将省情放到世情国情党情的视野下来审视和把握,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量,深化了省情的进一步认识,青海最大的机遇是政策,最大的价值是生态,最厚的底蕴是资源,最强的动力是改革,最佳的路径是开放,最宝贵的财富是精神。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地处高原是青海区位短板,发展不足是青海现实之困,区域差异是青海协调难题,转型缓慢是青海发展瓶颈,人才短缺是青海最大制约,社会治理是青海压力所在。这“六个优势潜力、六个短板不足”的深刻认识,实现了省情认识上的一次与时俱进和重大升华。

(二)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制定实施正确发展战略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同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青海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总体上经历了巩固发展农牧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完整的工业体系——矿产资源大开发——开发资源与保护环境并重——生态保护优先的演进历程,这一系列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推动了青海省从落后的农牧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升级演进,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升级演进,从数量规模扩张、高投入、高能耗、重速度、轻效益的追赶型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升级演进,从相对单一经济结构向多元经济结构升级演进,从封闭发展向开放发展升级演进等。70年来我省大部分时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遵循了这样的规律,因而较好地引领和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进步,为我省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当然,青海的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也经历了一些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教训。比如我省农业在“学大寨”运动中背离经济发展规律,提出要“以粮为纲,实现粮食自给自余”的方针,忽视了多种经营,冲击了在牧区行之有效的生产责任制;工业发展也违背了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盲目发展了一部分“五小”企业,“追求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一时期工业基础有所增强,但产业结构不均衡,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大幅下降,农牧业虽然有一定的增长,但青海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总体处于贫困阶段。这充分说明,不尊重经济发展规律,不深入研究省情,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必然会在实践中碰壁。

(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制定和实施正确发展战略的关键

改革开放40多年来,解放思想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如果没有不间断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就不会有今天发展的累累硕果。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他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青海解放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历届省委高度重视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问题,在全省范围内数次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1997年末到1998年初,围绕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组织开展了“西部大开发,青海怎么办”大讨论活动,着力解决思想、组织、作风、政策、社会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为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奠定了思想基础。2002年省第十次党代会后,根据党员干部思想认识落后于发展变化这一实际,又一次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明确提出在五个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即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政策、体制的束缚,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解放思想;在扩大对外开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上解放思想;在体制创新机制转换,实行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解放思想;在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办事,清理修订现行法规、条例,依法行政,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解放思想;在破除“官本位”思想,树立商品经济意识,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下海经商和走出去办企业上解放思想。2008年7月,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要求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解放思想,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必须在以人为本上解放思想,促进和谐社会共建共享;必须在统筹兼顾上解放思想,大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在改革开放上解放思想,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上解放思想,始终保持社会稳定。这一系列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对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发挥了重要的思想认识基础和观念引领作用,对全省改革和发展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实践告诉我们: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早解放早发展,晚解放晚发展,不解放不发展。“一步先,步步先”,“一步先”的关键在于观念领先。越是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旧的思维的积淀也就越深,越应该清醒自觉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四)科学思维是制定和实施正确发展战略的基本方法

重视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党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特别注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尤其善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来分析解决治国理政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深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从青海70年的实践看,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一要运用战略思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谋篇布局。要善于登高望远,认清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跳出青海看青海”,融入国家和世界发展大潮,立足时代前沿,谋划长远发展,掌握战略主动权,才能做好科学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资源开发”还是进入新世纪的“生态立省”,抑或是新时代的“一优两高”,都充分说明只有顺应发展大势,青海发展才能变“潜力”为优势,化危机为机遇。二要运用历史思维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方向。历史是一面镜子,要善于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汲取营养,作为未来发展的参照。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历程蕴含着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历史教训,都是我们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生动教科书。例如,“生态保护优先”战略的提出,正是汲取了改革开放以来青海解决发展与保护这对矛盾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三个最大”的省情实际,提出的符合青海发展客观规律的发展战略。三要运用辩证思维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推进。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着力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事关全局的战略性问题以及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改革发展与稳定、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四要运用创新思维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我省国家公园示范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都是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各族干部群众敢于创新的最好证明。只有紧紧抓住改革创新这个“牛鼻子”,勇于变革、善于创新,新时代青海经济社会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五要运用底线思维铸就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防线。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准确把握决策和工作的底线,面对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的风险如金融风险、公共安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要有战略研制、战略对策,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总之,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要充分掌握和运用科学思维方式,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本质,从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探究规律,从时代潮流的变化中认清方向,不断提高谋事创业的本领,带领人民群众不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青海新篇章。

解放以来,我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由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共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现了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进入新世纪,我们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取得了人民生活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在世情国情省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认真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深化党在青海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增强执政本领;进一步深化在青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和实施好符合青海实际、突出青海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一步继承和坚守好我们党的初心,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担当起当今时代我们每一级组织、每一个岗位的职责使命,为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为青海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而努力奋斗。

(本文执笔:赵永祥、徐忠杰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