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海大通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通农商行”)发布2019年三季度信息披露报告。截至9月末,该行总资产90.35亿元,总负债82.65亿元,规模较年初均有所增加。这是大通农商行继2018年缩表后,再次开始扩表。
但大通农商行在扩表的同时,盈利却出现大幅下滑。三季报显示,今年前9个月,该行实现净利润0.35亿元,相比2018年同期下降50.81%。而该行2018年9月末实现净利润0.71亿元,同比增长120.19%。
也就是说,在一年的时间里,大通农商行的盈利水平从增长120%骤降至下滑50%。对于经营业绩“变脸”,大通农商行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没有对此进行解释说明,并表示:“相关数据以公开披露的信息为准。”
盈利状况下滑明显
记者注意到,大通农商行盈利增速由正转负并不是从三季末开始的。今年以来,大通农商行的盈利状况下滑明显。半年报披露,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净利润0.25亿元,相比2018年6月末下降了45.85%,接近“腰斩”;而该行2018年6月末的净利润同比增速为73.61%。
事实上,在更早的2017年,大通农商行的净利润已经开始负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该行在营业收入实现27.26%增长的情况下,由于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加0.33亿元,使营业支出增加,结果全年盈利0.65亿元,同比下降7.24%。
2018年,大通农商行的盈利状况依然没有明显改善。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联合资信”)在青海大通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跟踪信用评级报告中披露,2018年,受投资资产规模下降的影响,大通农商行投资业务利息收入随之下降;另一方面,贷款规模的上升提高了利息收入水平,但收益相对较低的贴现资产占比的提升对利息收入的增速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利息支出方面,同业存单发行量的大幅压降显著降低了利息支出,使得大通农商银行在利息收入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利息净收入及营业收入仍保持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2018年,大通农商行实现营业收入2.53亿元,较上年增长9.67%;其中利息净收入2.54亿元,较上年增长12.02%。
大通农商行营业支出主要为业务及管理费和资产减值损失。2018年,大通农商行资产减值损失支出上升明显,但随着非标投资陆续到期、相关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冲回,大通农商行整体营业支出同比增加0.15亿元至1.66亿元。大通农商行在前9个月盈利翻番的大好形势下,全年仅实现净利润0.62亿元,继续处于负增长状态。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由于大通农商行资产减值损失增加,对净利润产生不小的侵蚀作用。众所周知,资产减值损失增加表明该行信贷资产质量出现下滑。数据显示,近年大通农商行贷款和垫款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19年9月末,该行各项贷款54.3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3亿元。从贷款行业集中度看,大通农商行贷款投放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以及制造业。
不良率持续上升
从近年的财务报告中可以看出,该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2016年到2018年,大通农商行不良贷款余额为0.43亿元、0.56亿元和0.8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1%、1.42%和1.69%。2019年以来,大通农商行的不良依然处于上升状态。截至今年9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7%;经测算,不良贷款余额为0.92亿元。
不仅如此,该行披露的主要指标中,有3项盈利性指标未达监管标准,而且授信集中度超标。三季报显示,青海大通农商行的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和成本收入比分别为0.53%、5.97%和53.63%,均低于所披露的监管标准,且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为20.21%,超过应小于15%的监管标准。
对于不良上升的原因,大通农商行并没有进行解释说明。但联合资信在评级报告中分析称,大通县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县辖内设有两家大型国有电解铝企业,电解铝及其上下游行业对全县经济增长、就业、税收等方面贡献度较高。但在有色金融产业链景气度下降及部分化工企业去产能的影响下,部分存量授信客户经营困难,还本付息能力下降,大通农商银行信贷资产风险暴露加大。
为此,大通农商银行一方面调整信贷政策,减少对房地产类等行业的授信投放,将信贷资源向小微客户倾斜;另一方面加大存量不良贷款清收力度,综合运用多种信贷政策化解不良贷款;此外,2018年大通农商行实施了增资扩股,以每股1.70元的价格增发1.93亿股,募集资金3.28亿元,其中1.93亿元计入股本,0.03亿元计入资本公积,1.32亿元用以购买不良贷款,消化并处置了一批隐性不良资产。
公开信息显示,大通农商行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在原大通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基础上改制组建、于2014年11月18日正式挂牌开业的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目前,该行有营业网点34家,覆盖全县20个乡镇,是大通县域从业人员最多、营业网点最多、金融覆盖面最广、存贷规模和市场份额最大的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