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绿色产业发展情况”纪实
推动发展,绿色先行。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为青海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年多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在细化分工方案、研究制定规划、出台政策举措、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有力推进了我省绿色产业稳步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发展绿色产业,是一项伟大的实践,是一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专题询问作为依法开展、紧扣法律规定的监督形式,权威且更有效力。基于此,9月24日,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我省“绿色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询问。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与各应询单位相关负责人围绕我省“新能源运用技术创新、改善绿色产业发展营商环境、绿色品牌打造、生发旅游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问答”。
询问实录:
精准施策,确保“绿色见效”
“一年多来,我省在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出台了哪些政策和措施?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主任委员王新平率先发问。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晓勇回答: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实施意见、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意见等40项政策措施。其中,农牧业、工业、服务业领域分别为14、17、9项。
取得的成绩,一是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新能源、新材料发展势头良好,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86.5%。二是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加快。企业技术改造进程加快,特色农牧业释放新潜力,建成全国最大有机畜牧业、冷水鱼、有机枸杞生产基地。三是绿色服务业活力不断显现。旅游名省建设成效显著,旅游业年均增速在20%以上,青海旅游关注度列西北之首、全国靠前。
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受外部市场影响较大,工业转型升级艰难;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整体竞争力不强。二是实体经济困难增多。传统产业总体情况低迷,工业增长后劲不足,投资大、带动性强的项目少,10亿元以上项目仅有26个。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2018年我省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不到0.6%,有科研活动的企业仅占10%。四是营商环境亟待改善。营商环境九项核心指标全国排名靠后,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进展缓慢,企业负担较重。
“省政府在组织实施‘高原特色轻工业振兴计划’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我省轻工业在高质量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下一步怎么办?”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委员王继卿紧接着提问。
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洪涛回答:在组织实施“高原特色轻工业振兴计划”方面,首先是着力构建产业体系。积极推动轻工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以藏毯等为代表的特色轻工产业。二是着力推动项目建设。2018年以来,统筹安排工业转型升级等专项资金8720万元,支持轻工重点项目205项,组织实施创新攻坚项目36项,改造提升项目64项,累计带动投资119.8亿元。三是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认定2个国家级、14个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种中藏药单品销售过亿。四是着力增强创新能力。安排专项资金2.9亿元,支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173项,培育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企业技术中心12家、高新技术企业52家、科技型企业80家。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五是着力推进示范引领。建成3个国家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2个省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创建3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认定1个国家级绿色园区、3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个省级绿色园区、6个省级绿色工厂。六是着力强化招商引资。第十九届、二十届“青洽会”及2019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峰会期间签约总额再创新高。
目前,我省深入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发展食品、生物医药、纺织等轻工产业,特色轻工产业园区基本形成,轻工品牌初具规模,具有青海特色的轻工产业体系逐步形成。2018年底,全省规上轻工企业167户,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29.3%;实现工业总产值201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8.4%。食品制造业投资增长6.2%,牛羊肉、牛奶、乳制品产量分别达到26.3万吨、32.57万吨、8.58万吨。
下一步,一是以规划为引领,围绕特色优势产业,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进轻工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加强产品联合开发,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三是继续深入实施“三品”工程,培育“青”字号品牌,做强发展主体。四是加快轻工行业智能化改造,加大新兴轻工产业培育,提升发展质量。五是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开展精准招商。六是以政策为支持,综合运用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金融工具,支持轻工产业发展。
“省政府在贯彻新政的同时,采取了哪些措施保持我省光伏产业良好发展势头?”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委员姚琳询问。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车军平应询说:首先,充分发挥全国人大、政协直通车作用,研究提出相关建议和提案,呼吁国家层面支持我省光伏等新能源发展;加强顶层设计,省政府制定了青海清洁能源示范省实施方案,安排部署了4大类15项工作任务。第二,结合新能源发展实际,编制完成《乌图美仁光伏光热园区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开展了“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中期评估。第三,开展专题研究、制定指导意见。提出了新能源+储能的开发新模式,推进黄河上游大型储能工厂课题研究,形成拉西瓦—龙羊峡等5个建设方案。第四,多措并举,拓展省内消纳空间,同时积极开拓省外电力市场,推动清洁能源走出去,省政府与重庆市政府签订了框架协议,初步达成青电入渝意向。第五,强化调度,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光伏领跑基地、村级光伏扶贫等42个项目建设进度,完成了300万千瓦光伏、200万千瓦风电招标工作;上报了实证基地二期工程项目,争取国家批复了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启动了哇让电站前期工作。第六,在晶硅技术改造等八个光伏组件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新建2个院士工作站;建成国内首个能源大数据中心,实现了大数据信息技术与光伏产业深度融合,降低了光伏运营成本。
“省政府在培育‘青’字号特色农牧业品牌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工作举措?对推进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等品牌打造方面有什么设想?”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农牧委委员苏荣提问。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玉虎回答:首先,启动实施了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在7个市(州)19个县(市、区)及11个国有农牧场开展试点114万亩,化肥使用量比上年减少24.4%,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启动建设牛羊可追溯体系,建立牦牛藏羊追溯管理平台。把打造“青字号”品牌作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的六大任务之一。在具体工作中,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在顶层设计上,出台了品牌强农实施意见。去年,省政府安排3亿元资金,支持牦牛和青稞产业发展,完成了青海牦牛第一公用品牌高端策划。在工作抓手上,相继成立了牦牛、三文鱼等产业联盟,形成抱团发展的合力。在品牌培育上,评选发布祁连藏羊、柴达木枸杞等16个农产品品牌为青海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李晓南补充回答:我省整建成枸杞生产基地74万亩,年出口有机枸杞超过400吨,为全国最大有机枸杞出产地;在全国率先开展有机枸杞认证,17万亩枸杞、5家企业取得国家认证;制定实施了有机枸杞基地认定办法、种植技术规程等14个技术标准,推广先进生产和加工技术30多项。除枸杞外,我们还打造了藏茶、沙棘等品牌产品,培育发展了特色经济林、生态旅游、中藏药材等六大林草产业体系。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强化原产地商标注册、完善有机生产标准体系、加快新产品研发推广等措施,打造一批林草特色产品知名品牌,推动绿色富民产业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多措并举,打造“绿色标兵”
“请问,省文化旅游厅在加快建成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生态旅游目的地、丝绸之路新兴黄金旅游目的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对大力发展自然生态游、民俗文化游、高原健体康养游方面有哪些考虑和举措?”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左旭明询问。
省文化旅游厅厅长张宁回答:做的主要工作首先是抓顶层设计。去年6月,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成立省旅游绿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拟将“三个旅游目的地”建设纳入总体规划。其次,是抓基础设施。平安驿袁家村、茶卡天空壹号景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运营;同时,加快推进祁连卓尔山阿咪东索旅游区、茶卡盐湖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第三,是抓布局优化。积极推进祁连、贵德等5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加强“数字文旅”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文化旅游产业与各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推出冬春季旅游活动。第四是抓发展质量,深入开展旅游“厕所革命”。累计投资2.29亿元,新建改造旅游厕所1497座,有效缓解了游客“如厕难”问题。开展了多轮次、多频次的旅游市场专项检查和综合整治。第五,是抓宣传营销。成功举办“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文物展、2019青海文化旅游节、青洽会等近400项文化旅游交流活动。开展自驾青海丝路行、“五客汇青海”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示“三个旅游目的地”形象。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规划引领,丰富文化旅游业态;增强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功能;推进文旅产业整体快速提升;创新宣传方式;严格依法治旅,落实属地监管责任,构建旅游诚信体系,增强全社会文明意识。
“省政府在建设快递综合服务场所、解决电子商务配送难题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将怎么办?”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委员薛洁询问。
省商务厅厅长尚玉龙回答:首先是强化制度创新,出台并明确多项政策措施。随着各项工作方案的深入落实,政策效应逐步显现。设立快递分支机构477个,快递企业累计完成订单833.6万件;二是加强规划引领,完善基础服务功能配套。分步实施牦牛及乳制品冷链物流建设项目。与阿里巴巴、京东集团等知名电商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广泛合作,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新动能不断释放;三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快递末端服务能力。苏宁小店、稳当生活等200余家新型社区连锁便利店投入运营;圆通、韵达等快递企业在省内12所高校设立快递服务网点,快递收投率达100%;四是服务“三农”发展,构建农村电商物流体系。持续推进“快递下乡”工程。下一步,我们将完善电子商务快递物流基础设施,提升快递物流末端服务能力,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快递物流企业积极参与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服务站点建设。进一步畅通农畜产品“出村进城”和消费品“下乡入户”双向流通渠道;深化与国内知名电商企业交流合作,开展“青海商品网上大集活动”等。
技术革新,领跑“绿色之路”
省人大代表周易询问:“省政府在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应用方面的最新创新成果有哪些?下一步在推进我省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上有什么打算和举措?”
省科技厅副厅长许淳回答:2018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了12.7%。在产业整体发展进入快车道的同时,实现了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关键技术点的突破,产出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新能源产业方面,除百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和50兆瓦光热发电站之外,建立了多能源电力系统调控模式,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850兆瓦水光互补并网光伏电站;建成了世界首条万吨级生产线;建成世界首个集风光热储调荷一体的多能互补科技创新示范项目;新材料产业方面,开发出高档铝箔等系列新产品;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绿色电解镁生产线;形成年产400吨光纤预制棒及650万芯公里光纤拉丝的规模化生产能力。除此之外,在锂电产业、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的其他领域,也同样取得了长足进展。下一步将积极贯彻落实相关人才支持政策,建设人才队伍,加强对高端人才的人文关怀;加大对我省绿色产业发展研发平台基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功能,提升科技有效供给,力争突破产业技术链条“堵点”和“卡脖子”问题,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切实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面临新的经济形势,如何保持财政政策资金对绿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如何进一步提高绿色产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韦志义询问。
省财政厅厅长侯碧波回答:虽然财政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多措并举筹措资金,落实财政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政策,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沟通衔接,积极争取更多中央资金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二是强化预算收入管理,为落实支持绿色产业发展财政政策提供资金保障;三是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压缩一般性支出,继续严控“三公”经费、加强政策和资金统筹,腾出更多资金用于保障绿色产业发展政策落实;四是转变支持产业发展方式,引导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资绿色产业;五是继续全面落实好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国家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等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助推绿色产业加快发展;六是进一步完善优化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办法和业务流程,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进一步严格财政监督,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省人大代表赵生茂询问:“省政府在增加绿色信贷供给、发展绿色保险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王平回答:首先是在全省层面建立“绿色信贷+审批优先”等五大机制,细化绿色信贷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陆续推出适合绿色产业发展的特色金融产品,如农业银行的“高原生态畜牧贷”、“枸杞贷”等;在绿色债券方面,引导证券机构创新融资方式,使资金向绿色企业集中,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如:2018年12月,西宁农村商业银行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在银行间市场发行青海省首笔绿色金融债1.7亿元;第三是在绿色保险方面,全面落实相关文件精神,逐步增加保障额度,进一步提高了全省环境污染风险防范水平。下一步,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将完善绿色金融评价体系,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培育企业资本市场意识,提高企业运用资本市场工具的能力,扩大绿色直接融资渠道,以绿色金融助推绿色发展。
“请问,省政府在改善绿色产业发展营商环境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目前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下一步将采取什么措施?”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肖玉海询问。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党晓勇回答: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重点开展了六个方面工作:一是扎实开展营商环境基础调查和专题调研,形成了“2+9”调研工作成果,为省委省政府提供了决策依据;二是建立了以优化营商环境若干举措为基础的“1+N”政策框架,完善了政策措施;三是建立了青海省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了各市州营商环境试评价,拟在年内形成评价报告;四是制定《营商环境建设试点方案》,启动实施了营商环境建设试点,在西宁市创设4个“电力营商环境体验中心”,推出了掌上办理、自助审批等多元化服务;五是突出特点亮点,梳理总结基层首创经验和典型做法;六是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传播氛围。
困难和问题:“一网通办、一事通办”个别部门参与度不够,数据信息共享交换存在壁垒;存在“放权不彻底、承接不到位”的现象;行政审批手续仍有简化空间;市场准入限制依然较多;融资、人工、土地等要素成本较高;重审批、轻监管的观念尚未根本转变等。
下一步打算:一是强化法治保障,加快推进立法进程,提出立法工作建议;二是进一步减少市场准入限制,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最大限度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成本;三是强化考核监督,推进实施“互联网+”营商环境评价,以评价促优化。
专题询问接近尾声,省人大财经委委员汪芙蓉追问:“省政府在加快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步伐,提升园区绿色管理水平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存在什么困难?下一步有何打算?”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洪涛应询说:一是以科学规划推动园区转型升级。新材料、特色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和锂电、光电等新兴产业规模逐渐形成,油气化工等主导产业稳步推进,特色轻工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二是制定发布具体实施方案,促进绿色制造相关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整合,不断建立和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现阶段绿色产业体系正在加快形成;三是大力推进智慧园区建设,重点支持一批园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两化融合项目,推动园区智能化建设和转型升级;四是以技术改造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建成了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4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五是通过青洽会等招商平台,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和项目,提升园区发展内生动力。
存在的困难:一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配套服务设施还不健全,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二是园区优惠政策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协调,招商引资吸引力不强;三是人才支撑不足,技术研发能力弱,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下一步,园区将引入补链企业,建设关键项目,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态园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大数据产业园,组建产业集团,实施“九大工程”;全力支持智慧园区建设,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升传统产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全面打造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大力发展飞地经济,针对省内不同区域特点和产业集聚效应,开展深层次合作,实现共赢发展;依托对口援建省(市),谋划产业定位,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问询人一针见血,切合实际,有理有据;应询者坦诚直言,严肃认真,条理分明。
在三个多小时的专题询问中,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10个有关部门负责人实事求是、坦诚细致地回答了委员们提出的问题。
“不打无准备之仗”,做足准备,才能有所收获。省人大财经委负责人表示:“几个月来,为配合此次专题询问,省人大常委会分为几个专题调研组,分别到省内部分市州、园区、企业开展专题调研,听取了省政府相关部门及调研地区、园区汇报,总结经验成就,了解分析问题,起草了专题调研报告。在专题询问前扎实做到了‘心中有数’。”
“询问就是推动,应答就是承诺”——此次专题询问后,省人大常委会将审议意见和专题询问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转交省政府研究办理,并将对研究办理的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确保存在的问题真正得到解决、整改和落实。(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