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切换
新闻
绿色产业:打造青海经济升级版
2017
06/20
11:50

□本报记者 张国静

绿色发展,是我省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做强青海发展的新引擎。

绿色产业,是我省促进经济“绿色化”、擦亮青海发展的新名片。

绿色经济,是我省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绿色路”。

如今,由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新业态,展现青海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特色产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已凸显。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为青海未来指明了方向,为青海各族儿女凝聚了精气神,以“开放合作·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八届青洽会又华丽启幕。站在新青海发展的关键节点,本届青洽会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要求贯穿始终,让一个前行中的新青海跃然眼前。

今天,奋进中的青海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机遇,实现着新发展。

青海优势产业齐亮相

盐湖化工、有色(黑色)金属资源开发、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煤化工及石油天然气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作为我省的优势产业,近年来,通过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最大化,废弃物排放量最小化,打造青海经济升级版。

—锂电产业

锂作为新材料产业的领军资源,我省拥有锂资源储量约2400万吨,占全国的80%,为我省打造千亿锂电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已逐步形成了从盐湖提锂—电子级碳酸锂—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锂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锂电池电芯、电池模组等锂电产业链产品。“十二五”以来,我省锂电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初步构建起盐湖提锂-正/负极材料、电解质/电解液-锂电池的锂电产业链,并形成了相应的配套产业。至2016年底,青海省已建成锂电及相关配套企业29家,实现产值近40亿元,为实现青海省千亿元锂电产业奠定了基础。其中,我省锂电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锂离子电池,现已广泛应用于军队及卫星地面基站、UPS应急保障电源等领域。

—盐湖资源

盐湖资源是青海的第一大资源。以柴达木盆地为中心的盐湖资源富集区素有聚宝盆之称。盐湖矿产资源的开发已成为青海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之一,以钾盐为主的盐类产品在国内享有盛誉。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我省牢固树立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区内相关产业流程、技术、工艺创新,努力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目前,我省一条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延伸产业链形成,为盐湖资源开发利用加大了马力。同时,突破了盐湖生产工艺引进等一批关键技术,让盐湖这一宝贵资源永续造福人民

—光伏产业

依托我省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我省将新能源的建设方向指向打造国内重要的光伏发电基地和光伏制造产业基地,光伏产业已构建从晶硅材料、铸锭、切片、电池及组件、光伏应用及配套产品、光伏电站建设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晶硅系为主,非晶硅系、聚光系为辅的多元发展格局。目前,我省光伏制造行业,已形成晶硅1.75万吨、切片200兆瓦、晶硅电池及组件850兆瓦的产能。2016年并网光伏电站已达6.4吉瓦。“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以现有光伏制造产业为基础,强化产业链产能匹配,重点发展高纯硅微粉、电子级单晶硅、电子级多晶硅、光纤预制棒、N型晶硅太阳能电池等产品。最终形成上下游产能相互匹配的,涵盖光伏、光热、风电等种类齐全的新能源产业。

—金属合金新材料产品

我省始终把金属合金新材料产业培育作为促进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载体,产值已由2011年的106亿元增长为2016年的180亿元,增加了2.57倍,为构建千亿具有我省特色的金属合金新材料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已发展了铝合金新材料产业,已建成高档铝箔、电池用铝箔、超级电容器用铝箔、特殊用高纯铝型材、车用铝合金轮毂等各型铝合金产品;发展了钛合金新材料产业;青海聚能钛业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台套钛合金熔炼炉,已形成1.1万吨钛合金生产能力。四是发展了铜合金新材料产业,已形成2.5万吨锂电池用电子铜箔生产能力,并启动了4万吨电子铜箔建设项目,成为国内最大的锂电池用电子铜箔生产基地。

—高原特色生物资源

青海,作为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拥有着天然、绿色的动植物职员,这些资源我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近年来,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充分利用青藏高原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生物制品、中藏药、保健品和高原绿色食品等高原生物健康产业,着力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推动了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集中化、规模化方向发展,2013年,“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与中藏药产业集群”列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截至2016年,生物科技产业园区集群企业81家,中藏药生产企业27家,占全省医药生产企业总数的78%,单品销售收入过亿产品4个。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及深加工产业链进一步凸显。

—藏毯绒纺产业链

青海,作为“世界藏毯之都”,十多年来,我省以自己独有的生态优势,沿着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不懈地打造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藏毯之都”,创造出一个世界级传奇。大白毛和“三绒”原料优势是我省独特拥有的资源,目前,构建了梳绒、染色、纺纱、织造及织毯、物流配送等配套齐全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年产针织衫200万件、山羊无毛绒1600吨、精梳牦牛绒1200吨、绒纱900吨,各类地毯约1500万平方米和洗毛4万吨、粗纺地毯纱2.3万吨、半精纺纱5000吨、化纤纱线3000吨,配套染色1.3万吨的生产能力。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73.4亿元。

绿色产业推动经济升级

我省紧紧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4322”工程,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稳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推动工业向高质高效、创新驱动和绿色循环低碳转型升级。

【“4322”工程】

即打造4个销售收入达千亿元产业、建设300项重点工业项目、抓好200个技术改造和创新工程,推进2项企业培育工程。

4个千亿元产业

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加快高端产品扩能增效、关键工艺设备升级和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应用,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突出产业链的集聚倍增作用,着力打造锂电、新材料、光伏光热和盐湖资源综合利用4个销售收入千亿元产业,成为带动全省工业发展的“新引擎”,创新发展的“主平台”,提升发展的“主阵地”。

300项重点项目

“十三五”时期,持续保持工业投资增长、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依然是工业发展最主要的任务。围绕工业投资目标和项目规划的落实,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上项目、抓投资,坚定不移做大企业、做强产业,以重点工业园区和15个重大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依据区域资源状况、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切实加大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强力推进300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项改造提升和创新攻坚工程

围绕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政府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引导作用。“十三五”期间,每年抓好200项改造提升和创新攻坚工程。

2项企业培育工程

以扩大市场主体总量和提升发展质量为目标,进一步强化政策集成,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本版图片均由黎晓刚摄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